感染、炎症、修复

根据国家对期刊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学术不端风险防范,完善学术不端体系建设标准查漏补缺工作,建议各位作者在投稿前通过本站官网进行论文查重检测。中国知网不针对个人提供检测渠道,只有万方公司对个人用户提供检测服务,作者在外部渠道查重易造成论文与成果泄漏,来稿作者可自愿使用本站万方检测系统预查重检测。检测链接地址:http://gryx.wanfangtech.net


述评

  • 努力提高脓毒症的认识水平

    盛志勇;姚咏明;

    <正> 脓毒症和继其而发生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仍然是严重伤、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近的统计(2001年),美国每年约有75万人发生脓毒症,超过22.5万人因此而死亡。在生命科学取得巨大成就,不少疾病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时代,而脓毒症仍然如此猖獗,无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很有必要深入探索其发病机制的奥秘,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取得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认识到脓毒症实际上是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引发

    2003年01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论著

  • AnalysisofdifferencesofgeneexpressionsinkeloidandnormalskinwiththeaidofcDNAmicroarray

    <正> Background:Microarray analysis is a popular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gene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henotype of the disease.Keloid is a intricate lesion which is probably modulated by interplay of manygenes.We ventured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of gene expressions between keloids and normal skins with the aid ofcDNA microarra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keloid formation.Methods:The PCRproducts of 8400 human genes were spotted on a chip in array.The DNAs were then fixed on the glass plate by a se-ries of treatments.Total RNAs was isolated from freshly excised human keloids and normal skin,and then was pu-rified to mRNA by Oligotex.Both the mRNA from keloids and normal skin was reversely transcribed to cDNAswith the incorporations of fluorescent dUTP,for preparing the hybridization probes.The mixed probes were thenhybridized to the cDNA mieroarray.After highly stringent washing,the cDNA microarray was scanned for the fluo-rescent signals to displa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kinds of tissues.Results:Among 8400 human genes,therewere 402 genes (4.79%)with different expression levels between the keloids and normal skins in all cases,250were up-regulated (2.98%)and 152 down-regulated (1.81%).Analyses of collagen,fibronectin,proteoglycan,growth factors and apoptosis related molecule gene expression confirmed that our molecular data obtained by cDNAmieroarray were consistent with published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keloids.Conclusions:DNA mi-croarray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in screening for differences in gene expression between keloid and nor-mal skin.Many genes ar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keloids.Further analysis of the obtained genes will help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keloid formation.

    2003年01期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 烧伤病区革兰阳性球菌构成比的增加及头孢硫脒的抗感染作用

    郭振荣;马建丽;于勇;柴家科;盛志勇;孙永华;朱敬民;邓诗琳;廖镇江;夏照帆;谢卫国;

    目的:通过近年来烧伤病区革兰阳性(G~+)球菌构成比的增加,说明抗 G~+球菌感染的重要性,探讨头孢硫脒(仙立素)在抗 G~+球菌感染的作用。方法:调查1995年至2001年三0四医院烧伤病区病原菌流行病学变化,观察 G~+球菌的变化趋势。汇总七家医院198例烧伤病人对头孢硫脒的临床验证结果,以头孢呋辛钠作为对照组,并进行了体外敏感试验,评估头孢硫脒对 G~+球菌的抗感染作用。结果:三0四医院烧伤病区共检测出病原菌2584株,1999年开始 G~+球菌构成比明显增加,高达51.48%,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检出菌的31.30%,MRSA 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73.74%,从而证明了 G~+球菌已成为烧伤病区病原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临床观察的头孢硫脒组比头孢呋辛组疗效好,表现在:①病人体温转为正常的时间短(4.68d 对照组为5.17d);②临床感染症状控制或减轻总显效率高达88.46%(对照组为76.47%);③创面细菌清除率为77.24%(对照组为56.92%);④G~+球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头孢硫脒的敏感率达到89.89%,仅次于万古霉素(99.36%)。结论:近年来 G~+球菌已成为许多单位烧伤病区细菌构成比的优势菌群,头孢硫脒对 G~+球菌的抗感染作用仅次于万古霉素,可作为临床抗 G~+球菌感染的第一线首选药物。

    2003年01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在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初步研究

    方利君;付小兵;孙同柱;李建福;程飚;杨银辉;王玉新;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将已标记的细胞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的猪的皮内及皮下,分别于注射后1、2、4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行 BrdU和角蛋白免疫荧光双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大多数 BrdU 阳性细胞聚集在真皮中的小血管周围。但有少数 BrdU 阳性标记细胞出现在表皮的棘层和颗粒层,并同时表达角蛋白。结论:在皮肤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表皮细胞的潜能。

    2003年01期 1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 肌卫星细胞分离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陈晓萍;刘红;吴海涛;范明;

    目的:快速高效分离鼠类肌卫星细胞。方法:改进肌卫星细胞分离方法,即缩短分离时间并增加分离细胞数。结果:1.新分离法组织离体到细胞接种所需的时间为(1.9±0.47)h,与传统分离法(7.2±1.54)h 比较,细胞分离所需时间显著缩短(P<0.05)。2.新分离法每克组织分离获取的细胞数为(9.5±2.18)×10~6较传统分离法(4.8±1.81)×10~6显著增加(P<0.05),且细胞肌间线蛋白阳性率>97%。3.新分离法和传统分离法分离细胞在生长液中生长和分化液中分化成多核肌管的特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分离法能快速高效分离获取纯度高的鼠肌卫星细胞。

    2003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刺激人角朊细胞表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孙晓庆;付小兵;陈伟;孙同柱;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促创面肉芽组织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 FGF-10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液中,于作用后24、48和7,2h 收集细胞培养上清,采用 ELISA 方法测定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的含量,同时进行细胞计数。结果:当细胞接种密度为2 500细胞/cm~2时,24h 的培养上清中未能检测到 GM-CSF,48h 的上清中125 ng/ml 和500ng/ml FGF-10组 GM-CSF 的浓度及单个细胞的 GM-CSF 的分泌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h的培养上清中仅500ng/ml FGF-10组 GM-CSF 的分泌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细胞接种密度为5 000细胞/cm~2时,16~500ng/ml 的 FGF-10各组 GM-CSF 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单个细胞的 GM-CSF 分泌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8h 收集的培养上清中,与对照组相比,FGF-10各组的 GM-CSF 均未升高,且48h 各组单个细胞的GM-CSF 分泌量与该培养皿中的细胞总数呈负相关(r=-0.881,P<0.05)。结论:实验结果提示 FGF-10可能通过刺激 GM-CSF 的分泌,从而间接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形成。

    2003年01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及其受体对胎儿皮肤附件形成的诱导作用

    姜笃银;付小兵;孙同柱;陈伟;盛志勇;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及其受体(FGFR2b 或 Bek)在胎儿皮肤附件(SA)形成中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对130块分别来自26例不同胎龄(EGA 8~31周)胎儿,5个不同部位(头、下颌、耳垂、肩和胸骨柄)的皮肤标本,采用病理学、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扫描技术检测 FGF10、Bek、细胞角蛋白-19(CKl9)、Bcl-2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在胎儿皮肤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除 EGA8周胎儿缺乏典型的皮肤组织学结构和 FGF10和 Bek 蛋白表达外,所有蛋白在 E11周以后的皮肤内都有阳性表达。在EGA11周,表皮下成团分布的间质细胞过表达 FGF10、PCNA 和 Bcl-2,表皮细胞和周皮细胞则所有蛋白均呈强阳性表达;在 EGA13周时表皮细胞局灶性增殖形成 SA 胚芽,并逐渐向真皮内生长、分化和迁移;在 EGA11~31周的皮肤组织内,真皮内问质细胞表达 FGF10、PCNA 和 Bcl-2以及 SA 上皮细胞表达 FGF10、Bek、PCNA、CK19和 Bcl-2蛋白呈现与生长发育同步的表达特征,但单个细胞表达的平均光密度(A)值则随胎龄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0.001)。结论:间质细胞旁分泌的 FGF10与上皮细胞膜 Bek 特异性结合,是诱导胚胎 SA 上皮细胞生长及其形态发生的重要信号,但有关 SA 的形成部位和种类及其与 FGF10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仍有待深入研究。

    2003年01期 28-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大鼠骨骼肌组织内微量三甲基组氨酸

    申传安;柴家科;廖杰;盛志勇;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肌肉组织内微量三甲基组氨酸(3-MH)含量的方法。方法:利用荧光胺与3-MH 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发生柱前衍生反应,在 ZORBAX SB-C18(4.6×150mmol/L,5μm)柱上,用10mmol/L磷酸钠缓冲液(含30%乙腈,pH7.50)作流动相,以1.0ml/min 的流速进行等度洗脱后,荧光(激发波长365nm/发射波长460nm)检测3-MH 含量。结果:应用此方法检测骨骼肌组织内的氨基酸,仅见到3-MH 和组氨酸的色谱峰,色谱保留时间分别约为(4.45±0.02)min 和(6.92±0.05)min,分离度>16;线性检测范围是0.005~10.0nmol/ml(r=0.9999,P=0.00);衍生回收率为92.6%~96.8%;3-MH 荧光衍生后15d 分析与衍生后立即检测相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9095,n=24)。结论:本方法测定骨骼肌组织内3-MH,衍生步骤简单,重复性好,检测灵敏度高,适合快速、准确地大批量检测肌组织内的微量3-MH,为开展骨骼肌肌纤维蛋白分解代谢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2003年01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防疤烧伤膏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董永洪;包海芬;焦福成;朱卫东;程群;

    目的:观察防疤烧伤膏对大鼠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皮肤切割伤模型,创面外用防疤烧伤膏,并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空白处理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透明膜标记称量法和注水法记录伤后3、7、14d 创面面积和伤腔容积,伤后7、14d 取创面组织作组织学检查。结果:防疤烧伤膏能够减轻伤口炎症反应,促进坏死组织脱落,缩短伤口愈合时间。结论:外用防疤烧伤膏对创面修复有促进作用。

    2003年01期 3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 白介素-12在多器官功能不全小鼠免疫失调中的作用

    李志宏;陆江阳;王晓虹;杨毅;佟欣;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小鼠在伤后不同时相点白介素-12(IL-12)水平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创伤后免疫失衡的关系。方法:选择6~8周龄雄性 C57BL/6小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伤后3~24h 组、3~7d 组和12d 组。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 MODS 动物模型,用间接酶标法行脾脏 IL-12p40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采用 ELISA 法分别检测血清与脾脏组织匀浆上清中 IL-12p40和 IL-12p70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T细胞亚群。结果:在 MODS 病程早期和晚期的"两次打击"中,小鼠脾脏组织与血清中 IL-12p40含量显著增多,IL-12p70相对减少,同时伴有 CD4/CD8比值下降。结论:MODS 小鼠发生免疫抑制可能与免疫器官中抗原提呈细胞高表达 IL-12p40有一定相关性。

    2003年01期 37-4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口腔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表达及意义

    孙鹏;付小兵;陈伟;张建强;闫颖;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口腔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组织(RAU)中表达强度及分布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PCNA 在 RAU 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RAU 的组织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CNA 在正常口腔粘膜的阳性表达主要出现在基底细胞层,在 RAU 组织中表达定位没有改变,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RAU 中的上皮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与 RAU 的发病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2003年01期 41-4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 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

    孙宇;陆江阳;王晓虹;杨毅;佟欣;李玲;

    目的:观察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TDCs)的分布、含量与组织形态。方法:采用光镜、电镜和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205、CD1a 与 MIDC-8)免疫组化标记方法观察小鼠胸腺切片。结果:TDC 在皮髓交界区分布最多,其次为皮质区,髓质区最少。树突状细胞约占胸腺细胞总数的2%。胸腺树突状细胞表面形成胞浆突起向周围包绕的淋巴细胞间延伸,核不规则多有凹陷,胞浆低电子密度,细胞器稀少且不含溶酶体。结论:多种树突状细胞标志物联合标记,结合光、电镜形态学观察,可以有效地记数并显示 TDCs 的典型特征。

    2003年01期 43-4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经验交流

  • 火器伤者截肢术后10例死亡原因分析

    李全岳;刘伟信;何富强;周立;周本成;付小兵;

    <正> 截肢术是保全伤员生命采用的紧急救治手术,战时尤为多见。但也发现极个别火器伤者截肢术未达到预期目的。为总结其救治经验教训,我们对有关病例进行了分析。1 一般资料1.1 伤情本组弹片伤6例,弹丸伤4例;致右下肢毁损6例(7个肢体),左下肢2例,左上肢2例,合并血胸1例,肠管伤1例。本组伤例全部实施截肢手术,其中行大腿以下截肢8例(截双下肢1例),上肢前臂截肢2例。伤后5h 截肢5例,5d 内2例,5d 以上3例。1.2 并发症伤员并发症发生早,发生快。伤后4d 内发生4例,5~8d 内2例,伤后8d 以上4例。并发症种类多,其中

    2003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四肢火器伤继发气性坏疽13例原因分析

    李全岳;刘伟信;周立;周本成;陈伯勇;付小兵;

    <正> 四肢战伤气性坏疽是一种发病急骤、伤情危重、发展快而引起死亡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为临床救治增加了困难。我们研究其诱发因素,为临床提供防治依据。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四肢火器伤气性坏疽13例,为男性青壮年。弹片伤9例,弹丸伤4例。伤后3d 转入中心医院。1.2 伤情表现伤后全身伤情表现复杂,体表伤口53个,合并内脏伤3例,伤后即刻休克或昏迷11例。致伤部位:腕关节以远1例,上臂上1/3处2例,踝关节以远处4例,小腿

    2003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论著摘要

  • 毛囊不同发育阶段表皮干细胞NK-1受体表达特征的实验研究

    黄晖;赖西南;王正国;王丽丽;谢江;詹钢;

    <正>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阶段表皮干细胞表面感觉神经肽 SP 的受体 NK1的表达特征与鼠毛囊发育间的相关性,研究表皮干细胞分化发育为毛囊时感觉神经肽的作用,为研究通过神经调控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毛囊分化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取胎龄12.5~13.5d 胎鼠、1~2d 新生鼠、成鼠三组皮肤标本,以β1整合素及 K19双标阳性表达定位表皮干细胞,免疫组化方法定性、半定量分析 NK1受体表达。结果:不同发育阶段鼠表皮干细胞表面均有 NK1受体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与 ESC 双标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胎鼠及新生鼠 NK1受体表达率同成

    2003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瘢痕组织中神经丝蛋白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意义

    程飚;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

    <正> 目的:观察瘢痕组织与成人正常皮肤中神经丝蛋白(NFP)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变化,阐明神经再支配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标本取自烧伤瘢痕愈合后11~26个月来我院进行修复手术的病人,正常对照选自同一病人的供皮区。利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光镜下观察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上皮中神经丝蛋白(NFP)的表达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表皮基底层细胞的标记情况。结果:随着瘢痕的形成,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上皮中神经纤维的数量表现为早期明显增强,随着瘢痕的成熟,神经

    2003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对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的影响

    黎君友;孙丹;吕艺;晋桦;胡森;

    <正> 目的:从不同角度探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对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等功能的影响,为更深入地研究创伤后肠道损伤及其保护提供理论及诊治依据。方法:42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C)、单纯肠系膜上动脉夹闭组(Ⅰ)、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再灌1h 组(Ⅰ/R1h)、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再灌-2h 组(Ⅰ/R2h)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再灌4h 组(Ⅰ/R4h)。动物活杀后取血和小肠组织,测定血浆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观察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测定血浆 D-乳酸浓度以判断小肠通透性;测定血浆中 D-木糖含量以作小肠吸收功能的诊断;肠道给予葡聚糖蓝来测定肠蠕动的长度。与此同时,还进行小肠组织脂质过氧化(MDA)的测定和普通小肠光镜检

    2003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上调人角朊细胞TGFα的分泌

    孙晓庆;付小兵;陈伟;孙同柱;

    <正> 目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0)是间质细胞合成与分泌,特异性作用于上皮细胞的生长因子。研究表明 FGF-10在促进动物创面以及人下肢静脉慢性溃疡的愈合过程中,其组织学特征不仅表现在刺激角朊细胞增殖与迁移,还表现在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本研究拟通过观察 FGF-10对融合和未融合两种生长状态的角朊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作用来探讨 FGF-10促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FGF-10的工作浓度分为4、16、125和500ng/ml 四组,不含 EGF 和含有 EGF 的无血清角朊细胞培养液分别作为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接种密度为2500细胞/cm~2或375000细胞/cm~2,分别于 FGF-10作用后24、48和72h 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同时进行细胞计数,上清中 TGFα的含量用 ELISA 试剂盒测定。结果:当细胞接种密度为2500细胞/

    2003年01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新烧伤病房启用前后空气细菌含量的变化

    王淑君;于勇;柴家科;耿丽华;任莎莎;

    <正> 目的:通过观察新烧伤病房启用后不同部位空气细菌含量的变化,明确病区感染控制工作和清洁卫生工作的重点。方法:在新病房的两个楼层内设定采样点30个,选择采用 LWC—I离心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进行采样,每个采样点采样3次,结果取3次采样的平均值。采样时间为在新病房启用前和启用4个月后(不使用空调的季节),启用后采样的时段选在夜间患者就寝后1小时。结果:启用前所有采样点的平均菌量399.4 cfu/m~3,启用后空气中的菌量明显增加,平均达2768.7cfu/m~3。第4层病房使用前菌量最高的采样点为护士站、外走廊

    2003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再生早期神经元胞体基因表达的差异

    吕艺;刘淑红;葛学铭;范明;

    <正> 目的:基因芯片技术在进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方面具有高通量、大规模、相关性分析等其他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应用 CLONTECH 公司的 Atlas~(TM)1.2大鼠 cDNA microarray 试剂盒及 Image 3.0软件分析了大鼠脊髓和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分布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发现有多种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存在差异。我们将筛选出的部分基因用 RT-PCR 的方法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验证。方法:雄性 Wistar 大鼠,体重200±20克,随机分为坐骨神经夹伤和脊髓半横断损伤两组。伤后7d 取相应的神经元胞体分布区神经组织,提取总RNA;根据脊髓损伤和坐骨神经夹伤后神经元胞体区神经组织 cDNA microarray 分析筛选的结果,选择的基因有

    2003年01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讲座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调节器官发生(二)

    姜笃银;付小兵;

    <正> 2.9 大脑、小脑、垂体和视网膜发生研究证实,FGF2,FGF3,FGF8,FGF10和 FGF23及其特异性阻遏物分别参与了胚胎期大脑、小脑和垂体器官的发生。在胚胎的(E)14d 时,将高剂量 FGF2注射到小鼠脑室,引起颅盖骨变形,脑室空间扩大和脑皮质疏散。虽未见大脑神经层排列异常,但大脑皮质的上层(Ⅱ/Ⅲ)和下层(Ⅳ-Ⅵ)细胞密度和数量均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羟化酶、nestin 和微管相关蛋白-2异常或异位表达于大脑皮质的深部区域,很多细胞共表达这些抗原。由此说明FGF2在调控胚胎小鼠大脑诱导脑积水、脑形态发生、神经

    2003年01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综述

  • 心血管活性肽肾上腺髓质素在感染和炎症中的作用

    蔡大勇;蒋维;蒋宏峰;唐朝枢;

    <正> 心血管组织能合成及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包括血管紧张素、内皮素和肾上腺髓质素等,它们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和内分泌等方式调节血管功能,是维持循环稳态的重要因素。在炎症和感染病程中,病原体及炎性因子影响心血管活性多肽的表达和代谢,引起机体全身或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心血管活性肽还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在炎症及感染疾病的发病和进程中也具有重要调节意义。例如内皮素诱导多形核白细胞聚集并增加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紧张素Ⅱ活化吞噬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及诱导炎症介质表达,脑钠素和神经降压素具有改变

    2003年01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 EGF与口腔粘膜病及粘膜保护

    付洁;孙正;

    <正> 生长因子是一系列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多肽类物质,起到信号蛋白的作用。它们与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等过程直接相关,在机体的组织修复、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生长因子种类较多,其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发现较早、研究最多的生长因子。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试验均提示了 EGF 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临床试验也证实 EGF 可加快创面愈合速度。进一步研究 EGF 对创面愈合的基本规律及调控机理将为 EGF 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2003年01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消息

  • 三0四医院招收研究生启事

    <正>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是以创(烧)伤、急救、危重病救治为特色,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拥有一支以盛志勇院士为代表的博士、硕士导师队伍,现有博士导师7名,硕士导师18名。主要研究的方向为创(烧)伤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烧伤后

    2003年0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医生论坛

  • 试论临床医生如何避免医疗纠纷

    胡景胜;

    <正> 在《医师法》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正式颁布执行以后,每一个年轻的临床医生都切身感受着适应变革的压力。如何改进临床工作,如何能够变压力为动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临床工作是由大量繁杂、变化的具体工作组成,除了要求临床医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之外,临床工作因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还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具有耐心、全面、细致的工作态度。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2003年01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科研园地

  • 浅谈英文论文的撰写和修改

    方文慧;姚咏明;盛志勇;

    <正> 进入了新的世纪,我国的科研实力显著提高,我们的科研工作也在逐渐与国际接轨。近几年,人们已经在讨论何时会诞生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研工作不是闭门造车。一方面,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论文的数量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情报撷取技能,善于使用各种情报信息处理工具、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掌握国际的最新科研动态。另一方面,要让世界了

    2003年0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医学论文的撰写

    陈伟;

    <正> 医学科技论文是记录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医学发展进步过程的文献。也是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技术新发展、新成果的书面报告。医学论文是科研过程的总结,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价值和水平,也是科研工作者能力和作风的具体反应,因此撰写医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医学科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想写好医学科技论文就必须了解其性质。

    2003年01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 稿约

    <正>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为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内容涉及各有关学科疾病所致的全身或局限性感染、炎症反应与组织修复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和临床防治经验。主要读者对象为各学科、各专业从事感染、炎症、修复方面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一、文稿内容本刊辟有"专论""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经验交流""病例报道""综述""讲座""医生论坛""动态与消息"等栏目,其中专论、述评和讲座稿件主要为约稿。

    2003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