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对期刊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学术不端风险防范,完善学术不端体系建设标准查漏补缺工作,建议各位作者在投稿前通过本站官网进行论文查重检测。中国知网不针对个人提供检测渠道,只有万方公司对个人用户提供检测服务,作者在外部渠道查重易造成论文与成果泄漏,来稿作者可自愿使用本站万方检测系统预查重检测。检测链接地址:http://gryx.wanfangtech.net
<正>“中华皮肤软组织损伤修复学系列丛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首席科学家付小兵院士领衔总主编,并联合国内创伤与创面修复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62位分别担任分卷主编或副主编,以及530余名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创伤和创面治疗经验的专家和中青年技术骨干精心编撰而成。
2024年,急诊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脓毒症、急性中毒、急诊创伤、心肺复苏以及人工智能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总结这几个核心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通过对这些关键领域的深入探讨,不仅总结当前急诊医学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也基于这些挑战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解决方案,旨在为急诊医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以期推动急诊医学的进步与创新。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SALI)是脓毒症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患者预后差,且目前对SALI发病机制的了解尚不充分。对SALI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可能有助于SALI的靶向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阐述了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在SALI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在SALI诊疗过程中的潜在临床意义,以及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在SALI中的研究关键问题及克服这些问题的可能策略。深入研究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分子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不仅能够深化对SALI病理机制的认识,还可为开发靶向性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正>1一般要求:来稿需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文字精炼,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论著、综述稿件全文正文一般6 000~8 000字,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不少于3 000字。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文稿的参考文献不少于20条,综述的参考文献不少于40条。
<正>作者将稿件投给我刊时,需同意编辑部对论文的所有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加工、编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有关授权条款及资源共享规定,发表后的论文复制权、发行权、翻译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归主办、出版单位融通医健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融通医健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有权以电子期刊、网络、光盘版等形式推荐、出版。作者不可再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出版该篇论文,但作者可以在其后继的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部分或将其汇编在作者非期刊类的文集中。融通医健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有权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未经融通医健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投稿至本刊编辑部的作者,视为同意上述约定。
目的 :评估脓毒症患者二次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肠道菌群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4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进行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的97例脓毒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发生脓毒症二次感染将患者分为二次感染组(13例)和非二次感染组(84例)。患者的直肠拭子标本于进入急诊监护室30 min内采集,对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测序;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二次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的方法分析选取不同类型样本的关键菌群,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相关临床特征及肠道菌群对脓毒症二次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相比,二次感染组患者的住院时长、气管插管、胃管留置率均明显升高。总住院时长、胃管留置与二次感染独立相关。两组之间菌群的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没有显著差异;詹森-香农距离(JSD)聚类方法提示芬戈尔德菌属是肠型1中最富集的属;肠球菌是肠型2中最富集的属。LEfSe分析提示两组之间在门、纲、目、科和属水平上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物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芬戈尔德菌、厌氧球菌、棒杆菌、嗜胨菌在女性中少于男性,厌氧球菌与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住院天数呈负相关,乳酸杆菌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呈正相关,芬戈尔德菌、厌氧球菌、棒杆菌、嗜胨菌与吸烟史呈正相关,肠球菌属与糖尿病史呈正相关,厌氧球菌与中心静脉置管呈正相关,厌氧球菌、芬戈尔德菌与气管插管呈正相关,厌氧球菌、芬戈尔德菌、嗜胨菌与留置胃管呈正相关,厌氧球菌与留置导尿呈正相关。根据LEfSe分析结果,选取戴阿利斯特杆菌及弯曲杆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779。结论 :侵入性治疗和住院时长对机体各种屏障功能、肠道细菌定植情况影响较大,可能增加二次感染的发生率。埃格特菌、肠杆菌等菌群可能与脓毒症患者二次感染的发生有关,而阿克曼菌的肠道保护作用可能减少了脓毒症患者二次感染的发生。入院时检测肠道戴阿利斯特杆菌及弯曲杆菌对评估脓毒症患者是否发生二次感染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内酯(GDL)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和潜在机制。方法:采用清洁级C57BL/6J雄鼠32只,随机分成4组(n=8):(1)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单纯药物组(GDL组):腹腔注射GDL;(3)模型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4) GDL治疗组(LPS+GDL组):腹腔注射LPS和GDL。24 h后处死小鼠,无菌留取肾脏组织和血清。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肾组织中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制作小鼠肾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肾脏损伤程度;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肾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及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cleaved-胱天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核因子-κB (NF-κB)通路相关蛋白,JAK2/STAT3通路相关蛋白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表达水平。结果 :GDL组各观察指标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及肾组织TNF-α、IL-6、IL-1β 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 <0.05),肾组织细胞变性坏死、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明显加重(P <0.05);经GDL干预后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 <0.05),肾组织细胞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 <0.05)。模型组小鼠肾组织Bax/Bcl-2比值、cleaved-caspase-3、MDA、NO、i NOS mRNA及蛋白表达,p65、JAK2、STAT3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SOD水平显著下降(P <0.05);LPS+GDL组小鼠肾组织Bax/Bcl-2比值、cleaved-caspase-3、MDA、NO、iNOS mRNA及蛋白表达,p65、JAK2、STAT3磷酸化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 <0.05),SOD水平明显升高(P <0.05)。结论 :GDL通过抑制NF-κB、JAK2/STAT3通路激活,抑制iNOS表达及NO生成,减少氧化应激,减轻脓毒症肾脏损伤。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ETO)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与调控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取4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即盲肠结扎穿孔(CLP)组]、CLP+ETO组、CLP+ETO+ML385组(ML385为Nrf2抑制剂),每组8只,进行1周的适应性饲养。空白对照组未接受手术处理;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处理;其他各组均通过CLP方法构建大鼠脓毒症模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其中ETO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ML385于术后立即腹腔注射。于模型制备后18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取肺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估其病理损伤状况并进行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结果 :ETO能够缓解CLP引起的小鼠肺水肿和肺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P <0.05);同时上调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P <0.05);给予ML385逆转了ETO的作用,CLP+ETO+ML385组的TNF-α和IL-1β水平上升,病理损伤评分上升,Nrf2、HO-1蛋白表达含量下降(P <0.05)。结论 :ETO可能通过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缓解脓毒症诱导的肺组织损伤。
目的 :研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5年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9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EACMP,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7例与预后不良组22例。比较年龄、性别及血常规、肝功能、D-二聚体、肌酐、CK、CK-MB、cTnI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对DEACM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CK、CK-MB和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01);分析结果显示,CK的ROC曲下面积(AUC)为0.886,截断值为375.000 U/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9和0.753;CK-MB的AUC为0.947,截断值为11.500μ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0.825;cTnI的AUC为0.864,截断值为0.420μ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4和0.733。结论 :CK、CK-MB和c TnI这3种生物标志物对DEACMP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不良预后的早期识别和早期预防。
目的 :探讨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在促进小面积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及降低创面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6例小面积深Ⅱ度和Ⅲ度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无菌纱布敷料覆盖创面,观察组采用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覆盖创面;对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效果、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学评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伤口周围皮肤评分情况、炎症指标水平、细菌阳性率及换药次数和不良事件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创面缩小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两组于治疗第1、2、3、4周时,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学评分、VEGF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两组于治疗第1、2、3、4周,伤口周围皮肤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7 d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细菌阳性率更低(P <0.05),二次手术清创率、换药次数更低(P <0.05)。结论 :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用于小面积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能够明显缩短愈合时间,降低炎性反应,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组织中转录抑制因子GATA结合基因1(TRPS1)、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10基因(SOX10)表达与患者临床表现、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中取得的DTC组织标本纳入DTC组(n=180),癌旁组织标本纳入癌旁组(n=180)。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0例DTC患者组织标本中TRPS1、SOX10表达。分析TRPS1、SOX10与DTC患者临床表现、预后的关系。患者随访至2024年1月31日。结果 :DTC组TRPS1、SOX10阳性率高于癌旁组(P <0.001)。不同TNM分期、组织分型、病灶数目、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的DTC患者TRPS1、SOX10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3年总生存率与DTC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TRPS1和SOX10表达有关(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HR=2.555,95%CI:1.381-4.728)、淋巴结转移(HR=3.010,95%CI:1.525-5.942)、TRPS1(HR=3.622,95%CI:1.965-6.676)、SOX10(HR=4.319,95%CI:1.968-9.478)是DT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1)。结论 :TRPS1和SOX10在DTC组织中以阳性表达为主,两者与DTC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相关。TRPS1和SOX10阳性患者预后较差,均有望作为评估DTC预后的新型补充标志物,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蛋白a、正五聚蛋白3(PTX3)、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于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行PCI的老年AMI患者,根据PCI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休克、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n=73)和预后不良组(n=29)。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术前脂蛋白a、PTX3、PLR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发病距PCI时间、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良好组术前脂蛋白a、PTX3、PLR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OR=1.697,P=0.015)、PTX3(OR=2.298,P=0.032)、PLR(OR=3.370,P=0.018)均为影响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脂蛋白a、PTX3、PLR、联合检测预测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667、0.650、0.911,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脂蛋白a、PTX3、PLR均为影响老年AMI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预后,且联合检测价值更高。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骨质部分切除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106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行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骨质部分切除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个月鼻腔容积(NCV)、气道阻力(NAR)及鼻腔黏膜状态。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NCV值均显著升高(P <0.05),NAR值均显著降低(P <0.05),纤毛细胞/杯状细胞数目比值、鼻腔黏膜纤维传输速率(MTR)值均显著升高(P <0.05),且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P <0.05)。结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骨质部分切除联合骨折外移术治疗较离子射频消融联合骨折外移术效果显著,对NCV和NAR改善明显,鼻黏膜损伤较小。
目的 :报告1例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为首发表现的急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2023年6月5日收治1例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为首发表现的急性HIV感染患者,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咽痛7 d、加重伴发热2 d入院,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和治疗情况。结果 :患者入院后首次HIV初筛试验结果为阴性,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咽痛等症状缓解,但实验室检查提示免疫功能显著异常: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至147个/μL,CD8+T淋巴细胞异常激活并升高,T辅助/抑制淋巴细胞比例倒置。鉴于免疫紊乱特征与HIV感染窗口期表现高度吻合,再次行HIV初筛试验,后续完善HIV确证试验(免疫印迹法)、病毒载量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最终确诊为HIV急性感染。于2023年6月14日起使用比克恩丙诺进行抗病毒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随访。结论 :HIV感染急性期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为首发表现者相对少见,诊断时应重视流行病史的追查,确诊后尽快启动抗HIV治疗,降低传播可能性。
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综述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TNF-α受体(TNFR)1和TNFR2在乳腺癌中的选择性靶向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TNFR1和TNFR2在不同的乳腺癌亚型中的表达及功能,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和抗凋亡双重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TNF-α和TNFR通过与多种信号衔接蛋白作用,抑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磷酸化,影响乳腺细胞功能,通过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功能影响免疫逃逸和耐药性,抵抗TNF-α诱导的凋亡,诱导乳腺癌的肿瘤干性和上皮-间质转化。复杂的信号转导机制及与不同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尽相同的特性使得TNF-α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复杂性,提示选择性靶向TNFR1和TNFR2可能比传统的全TNF阻断疗法更具优势。
坏死性软组织感染(NSTIs)是病菌入侵皮下组织、筋膜和(或)肌肉引起的急性坏死性感染,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破坏力强、病死率高等特点。NSTIs的病死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从NSTIs的病原微生物、患者特征、合并症、实验室指标及初次手术时间等方面综述了其与NSTIs病死率的相关性,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NSTIs死亡危险因素的认知,以更有效地判断NSTIs患者的死亡风险、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脑卒中是全球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其病理过程涉及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死亡等多种机制,最终导致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损伤。细胞凋亡、焦亡和自噬等细胞死亡途径在脑卒中后的脑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槲皮素(Qu)作为一种天然类黄酮化合物,以其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抗细胞死亡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Qu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能够有效减轻脑卒中后神经元损伤。然而,Qu在调控细胞不同死亡机制中的具体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系统总结了Qu在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细胞死亡机制中的作用,并对其在卒中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