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xtensive excision of invasive burn wound infection on hypermeta-bolic response in burn patients with sepsis. Methods:Eight patients with major burn, complicated by invasive burn wound infection and sepsis were consecutivel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1997 to October 1998. REEs were monitored by means of Cardiorespiratory Diagnostic System (Medical Graphics Corporation, USA) at patients bedsid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IL-6、IL-8、TNF-α and LPS were assayed before and after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at the time when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became stabl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REEs and IL-6、IL-8、TNF-α、 LPS was respectively made. Results: A total of 8 patients were treated and all of them survived. Values of REE be-fore surgical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after surgical intervention(P<0.01), and when pa-tients vital signs became stable the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that after surgical intervention(P<0.01).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IL-6、IL-8、TNF-α and LPS after excision of invasive burn wound infe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surgical intervention (P<0.05). The lowest levels of these inflammatory mediators were observed when the conditions of patients became stable, and the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surgical intervention (P<0. 0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E level and respective values of plasma IL-6、IL-8、TNF-α、LPS(P<0.01). Conclusions: It is deemed that the extensive excision of invasively infected burn wound in patients with major burn should be performed as early as possible to re- duce an increased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nd to control the hypermetabolic response during sepsis.
2000年0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杨红明;柴家科;盛志勇;郭振荣;申传安;刁力;李利根;许明火;贺立新;于勇;
目的:通过对48例大面积烧伤后延迟复苏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评价改进休克复苏方案对延迟复苏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防治效果。方法:1992年至1999年我科首诊收治的延迟复苏(伤后6h或6h后开始补液)病人48例,对比分析采用改进休克复苏方案治疗与未采用改进方案治疗患者脓毒症和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改进后的休克复苏方案包括:①Swan-Ganz导管监测下的快速有效复苏。②山莨菪碱的早期大量应用。③氧自由基清除剂VitC、VitE和甘露醇的大量使用。结果:1992年以后,使用新方案治疗显著缩短了休克纠正时间,提高了复苏成功率。抽样观察结果显示,新方案可显著提高胃粘膜pH值,降低血中丙二醛、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水平;从总的治疗效果来看,降低了患者脓毒症和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结论:改进的休克复苏方案提高了复苏效率,减轻了延迟复苏时缺血及重灌流造成的损害,进而有效降低了脓毒症和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2000年01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张诚;盛志勇;柴家科;胡森;董宁;吕艺;高建川;
目的:观察烫伤延迟复苏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及与氧自由基损伤的关系。方法:1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烫伤立即复苏组,n=60)、B组(烫伤延迟复苏组,n=50)、C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组,n=20)和D组(别嘌呤醇治疗组,n=20)。30%TBSA三度烫伤大鼠伤后6小时进行复苏;采用DNA断裂百分率(ap%)、琼脂糖凝胶电泳和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伤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发生规律;并测定了A组、B组伤后3、6、12、24、48小时和C组、D组伤后12、24小时肠粘膜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总巯基(TSH)和非蛋白巯基(NPSH)的变化。结果:A组和B组伤后肠上皮均发生严重的细胞凋亡,高峰期在伤后12和24小时,但B组凋亡发生早且更严重;烫伤后肠粘膜MDA、XO均呈上升之势,而TSH和NPSH则呈逐渐下降之势。C组伤后肠粘膜ap%、MDA显著低于B组,而NPSH含量则显著高于B组。D组肠粘膜XO水平显著下降,但其ap%无显著变化。B组肠粘膜ap%与MDA和XO变化成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而与NPSH的变化则成显著的负相关(P<0.05)。结论:延迟复苏可使烫伤后肠上皮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发生与其氧化应激关系密切;抗氧化剂NAC可有效降低肠上皮细胞凋亡,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2000年01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贾晓明;纪晓峰;H.Yang;S.Ebertz;L.E.McGann;
目的:了解在无保护剂条件下细胞连接在组织冷冻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单层中可形成细胞连接的MDCK细胞和不形成细胞连接的V79细胞,分为细胞悬液组(Suspension)、贴壁组(Single Tough)和单层细胞组(Monolayer)分别进行0-40℃之间的梯度冷冻实验,然后采用WST-1和MTT两种方法测定细胞的活力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一致,均显示两种细胞的细胞悬液冷冻后活力高于贴壁组和单层细胞组;MDCK细胞贴壁组活力高于单层细胞组,V79细胞则无明显差异;MDCK单层细胞组活力却明显低于V79单层细胞组。结论:组织细胞间的连接以及细胞与细胞基质的连接对组织冷冻的损伤有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存在直接影响组织细胞的活力,其原因可能与构成细胞连接的细胞骨架系统有关。
2000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王予彬;王惠芳;董善国;李文锋;张伟佳;朱良艳;周宝康;王兵;张健;孙金烈;刘威;侯树勋;
目的:探讨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原则。方法:52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肩X线片,气、碘双重造影CT提供的信息,确定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定的诊断;根据病程,盂唇损伤、关节囊撕裂、松弛程度,选择治疗方法:1.病程在3个月以内,关节囊无或者轻度撕裂,采用康复治疗。2.病程3个月以上,或康复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或关节囊明显撕裂,采用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1个月,康复治疗组3例剧烈活动后肩部不适,2例后伸受限20°,4例无效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1例后伸活动受限20°,其余病例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应结合病史、症状、体征、气碘双重造影CT全面分析。康复治疗适用于病程短,关节囊完整的患者。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传统的肩胛下肌腱移位重叠术完善。
2000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彭宝淦;侯树勋;吴仕良;
目的:研究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机制,探讨炎症反应在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临床收集了31个脊髓型颈椎病病人的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3个成年人的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将每个标本分为2份,1份作组织学检查,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1份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IL-1α,IL-6和TNF-α三种细胞因子含量。结果:35例突出颈间盘中,18例(51.4%)在边缘区域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余17例(48.6%)未见炎细胞浸润,对照组也未见炎细胞浸润。生物化学测定结果表明,突出颈间盘组织中IL一1α,IL-6和TNF-α三种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炎细胞浸润组与无炎细胞浸润组三种细胞因子含量相当,在统计学上无任何差异。结论:突出颈间盘组织具有炎症反应特性,炎症反应可能在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00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于勇;盛志勇;施志国;常东;蒋伟;
目的:对烧伤病房病原菌耐药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对1994年12月至1999年11月5年间,本院烧伤病房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金葡菌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30%,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沙雷氏菌属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低于30%。试验菌株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在1997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病原菌耐药率的变化与药敏试验平均抑菌环直径的变化呈高度负相关。结论:金葡菌是烧伤感染病原菌中耐药性最强的细菌。药敏试验平均抑菌环直径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原菌耐药性的变化。
2000年01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吴志谷;耿淼;盛志勇;孙同柱;付小兵;
目的:本文观察了猪真皮与自体皮联合移植的效果。方法:20只Wistar鼠,背部切出全层皮肤。分别于移植真皮后当天、7天和10天再移植自体皮,打孔真皮组当天移植自体皮。通过测定创面面积和观察猪真皮与自体皮生长情况来评价创面愈合效果。结果:移植自体皮两周,自体皮与真皮牢固粘附和自体皮边缘生长扩展明显。3周,在打孔真皮上移植自体皮的创面已全部愈合,而其它3组仍残存小创面。4周移植自体皮与真皮以及创面周围组织相互融和,但自体皮与真皮之间仍存明显的分界线。各组创面面积保持在原创面的51.8%~66.9%。结论:结果提示自体皮在真皮上的移植时间和方式对创面收缩和愈合有影响。
2000年01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 顾小曼;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盛志勇;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fos在伤后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对修复结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深Ⅱ°烫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PCNA蛋白及bFGF mRNA在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外源性使用c-fos单克隆抗体及bFGF后二者表达的变化规律及修复结局的改变。结果:烧伤诱导c-fos及bFGF mRNA的表达,从而启动修复过程。外源性应用c-fos抗体后,伤后各时间点基本探测不到bFGFmRNA的表达,伤后14d创面皮肤虽然基本完成了再上皮化过程,但其基底细胞排列成薄层细胞,PCNA数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皮肤全层变薄。而创面外源性应用bFGF后,bFGF mRNA表达有一定增加,但无明显差异。但伤后14d创面皮肤组织基底层变厚,其中含有大量PCNA阳性细胞,真皮层亦变厚,并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结论:c-fos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启动bFGF基因转录,增加细胞的增殖活性。用c-fos抗体中和内源性c-fos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导致创面修复细胞PCNA表达下降。
2000年0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 方文慧;姚咏明;施志国;于燕;吴叶;陆连荣;盛志勇;
目的:观察烫伤后肝、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1)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35%Ⅲ°烫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7)、烫伤组(n=24)和重组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rBPI_(21))治疗组(n=12),留取组织和血标本分别检测组织内毒素含量、HMG-1 mRNA表达及器官功能指标。结果:严重烫伤后早期肝、肺组织HMG-1基因表达改变不明显,伤后24小时则明显增多(P<0.05—0.01),且一直持续至伤后72小时(P<0.01)。给予rBPI_(21)治疗可有效防治肠源性内毒素移位的发生,并显著抑制肝、肺组织HMG-1 mRNA水平。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组织HMG-1 mRNA表达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肺组织HMG-1 mRNA表达与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严重烫伤后肝、肺组织HMG-1表达显著增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局部组织HMG-1诱生与烧伤后内毒素介导器官功能损害关系密切。
2000年0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 李冀军;杜娟;宋岩;吕恒华;龚平;谢方;王建红;陈彦君;
目的:在前期研究应用HCHD对高危出血患者行HD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肝素溶媒对此方法安全性和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急、慢性血透高危出血患者14例。自身交叉对照设计,分别以NS和5%GS为肝素溶媒,患者分别先后经历两次不同方式HCHD治疗。观察指标分三组进行自身和组间对照;还观察了不同溶媒对肝素吸附量和吸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HCHD期间,14例患者未有加重出血的情况,3例活动性出血患者出血停止。2.肝素平均吸附量:GS组4513±1446U,NS组4011±444U;仅在NS冲洗液中检测到少量肝素的释放。3.血APTT水平,HCHD期间基本无变化,而同期HD组延长了360%,(P<0.001)。其余指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极性溶媒NS对HCHD肝素吸附量、体内凝血系统无明显影响,对于高危出血、尤其是活动性出血患者,HCHD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无肝素透析方法。
2000年01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马楠;崔德健;吕国平;邓群;黎沾良;陆连荣;祝小枫;
目的:测定头孢唑肟等7种抗生素对肺、肝、肾和胰腺组织的穿透能力,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小鼠灌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清、肺、肝、肾和胰腺组织标本,按微生物琼脂扩散法测定抗生素浓度。测定抗生素对6种常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_(90))。计算出抗生素对组织的穿透率(组织浓度/血清浓度)及在组织中的杀菌指数(组织浓度/MIC_(90))。结果:抗生素对肺、肝、肾和胰腺组织的穿透率分别是:头孢唑肟为60%、99%、202.7%和44.6%,头孢曲松为121.9%、92.4%、199.3%和22%,头孢哌酮为77.8%、408.8%、229.2%和33.3%,头孢布烯为29.0%、17.2%、132.3%和0,氨曲南为94.3%、472.9%、161.7%和82.7%,奈替米星为38.6%、5.8%、72.4%和8.7%,万古霉素为95.4%、11.6%、148.5%和9%。结论:氨曲南、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适用于肺、肝、肾和胰腺组织细菌感染。头孢布烯、奈替米星和万古霉素在肺、泌尿系感染中有较好抗菌效果,但在肝、胰组织中浓度低,难望有好的疗效。
2000年0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宋一平;崔德健;茅培英;梁延杰;彭瑞云;崔雪梅;王德文;
目的:观察COPD大鼠模型气道重塑的特点及其在肺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探讨不同药物干预对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用两次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及熏香烟的复合刺激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模型组),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单抗组于制作模型第6、19天经尾静脉注射TGF-β_1单抗各0.5mg。其他各药物干预组于制作模型第8天起分别雾化吸入布地奈得(普米克组)、溴化异丙托品(爱喘乐组)和肝素(肝素组)溶液。4周后检测肺病理切片小支气管平滑肌及胶原厚度,用放免法检测血清和BALF中细胞外基质(ECM)成分PCⅢ、Ln及HA,以及药物干预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小支气管平滑肌及胶原纤维较对照组显著增厚,其厚度均与通气功能指标"FEV_(0.3)"呈显著负相关,TGF-β_1单抗组小支气管胶原增生显著减少,肝素组平滑肌厚度显著减少。COPD患者血清和大鼠模型血清、BALF中PCⅢ、Ln及HA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增高。各药物干预组PCⅢ、Ln及HA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模型组小支气管平滑肌及胶原纤维显著增厚,构成气道重塑的主要病理基础;针对TGF-β_1等生长因子进行干预、长期雾吸肝素,有可能为COPD气道重塑的防治提供线索。ECM过度沉积是COPD的重要特点,布地奈德、TGF-β_1单抗、异丙托品及肝素的干预能减轻Ln增殖。
2000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周亮;王世岭;马建丽;柴家科;李立根;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治疗烧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rhEGF治疗各类烧伤302例(男性213例,女性89例,年龄33±11),其中双盲自身对照190例,开放组112例,在常规治疗(1%磺胺嘧啶银霜)基础上,局部喷涂rhEGF或安慰剂。结果:rhEGF用于浅Ⅱ°、深Ⅱ°、供皮区、残余创面,试验组较对照组愈合时间分别提前2,3,3,6d,不良反应轻微。结论:rhEGF对烧伤创面具有明显的促进愈合的作用。
2000年01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